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十大类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67号),推进我市先进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以绿色制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协同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产业,制订本行动计划。
到2020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3%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制造业创新体系基本建立,掌握一批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建成流程性智能示范车间5个、离散性智能车间2个,争取1-2户企业进入国家试点示范项目,建成2-3个智能工厂/车间,制造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规上企业覆盖100%。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两化融合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再制造试点稳步推进,系统集成和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显著地增强。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显而易见地下降。规上企业工业智慧平台应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力争到2025年,四大支柱产业先进制造发展水平和层次大幅度的提高,服务型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小企业工业智慧平台应用达60%以上。基本建成具有白银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明显地增强,两化深层次地融合迈上新台阶,拥有专利数量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位居全省前列,部分重点制造业整体实力跻身行业前列,强力推进白银公司等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1.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每亿元主要经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
2.先进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共计12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
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规模以上公司数/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
(一)装备制造产业。以促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为方向,推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加快研发模式和制造模式创新,逐步实现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围绕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交通运输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形成完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4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0%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达20%以上,到2025年,装备制造产业出售的收益在整个制造业的占比提高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三五”提高2个百分点。
(1)推进锅炉装备技术改造。以甘肃晨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白银市三通锅炉设备有限公司、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及技术工艺,支持建设年产50万台炉具设备自动化技术改造项目生产线,实现对炉具的自动化生产。重点实现企业对热能动力锅炉、热水锅炉、蒸汽锅炉的制造,建成年产10000套CO2空气源热泵低温制热机组研发中心及生产线。提高白银市锅炉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满足西北地区生产用、民用锅炉的需求,延伸锅炉制造产业链。
(2)加快电泵、风机、阀门生产研发。依托白银海佳电泵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对新型防沙潜水电机的研发和批量生产,填补充水式潜水电机因水中含砂超标异常工作的技术空白。鼓励企业批量生产水侵式防砂潜水电机、节能电机、潜污型电机,促进有基础的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打造白银市潜水电泵驰名商标,支持白银风机厂高效风机及配套产业化项目、白银柯登阀门制造公司产业升级智能化改造项目、鸿浩泵业有限公司耐腐蚀泵生产项目。
(1)推进矿山专用装备智能化生产。依托甘肃容和矿用设备有限公司、甘肃靖煤矿用装备集团白银橡塑公司,重点发展防爆电器和液压支架的智能化生产,鼓励企业升级改造铸造生产线,更新防爆电器生产设备,建成电镀污水处理系统、自动双伸缩立柱拆装生产线、煤矿井下智能化安全系统生产线及模拟系统,加大对年产1万吨镀锌铁丝及5000吨镀锌钢绞线加工生产线的科技投入,促进镀锌铁丝及钢绞线的智能化生产。充分开发利用废旧产品中蕴藏的二次利用资源,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节能环保目标,促进企业循环利用发展。
(2)积极拓展农机装备。结合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品种类型,发展种植类、耕整类、收割类、粉碎类、施肥类等农业机械制造。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研发生产高效多功能耕作机械和收获机械、智能化变量施肥播种设备、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以及农田现代化管理设备,提升产品竞争力,到2025年,实现农机产品的生产自动化、种类多样化、质量标准化和功能智能化。支持会宁县耘丰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8万台农业机械设备建设项目,成泰农科开发有限公司农机制造项目。
(1)提升专用车辆自主生产能力。依托甘肃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主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仓栅式半挂车,城市智能渣土自卸车、城市清扫车、除雪车等,开发钢铝混合骨架车、微发泡钢塑复合板大容积厢式半挂车、冷藏厢式半挂车、侧帘式厢式半挂车。重点发展CKD(Completely Knock Down,整机装配,全散件组装的生产方式)模式,提升产品及零部件标准化程度和制作的完整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实现对重型汽车制造的自主能力。推进中集华骏信息化+专用车智能制造技术改造项目,推进PLM系统、MES系统、自动落料成型、焊接及转序项目建设,力争2020年建成智能化生产车间。
(2)发展轻型载人机及无人机制造。以白银神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Calidus旋翼式载人飞机、SLA-GH520型无人机、SLA-GH582载人软翼飞行器、SLA-GH52型警用无人机等产品的生产制造。促进有关企业与德国企业组织航空电台与二次雷达合作,建立中德合资公司,生产航空电台与二次雷达,实现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研发生产用于农业植保、测绘、航空摄影测量、电力巡线、矿业资源勘探的工业级无人机。借力白银神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推进电机、变压器产业加快发展。支持甘肃尚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生产Y、YR系列中型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YRCT系列内馈调速电动机,中心高450-710、3500KW以下电机等产品。支持引进铆焊、金切、装配、线圈制造、机器人、VPI真空浸漆等高端设备。鼓励新建高压高效电机试验站,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电机高效再制造。支持甘肃亿维电力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对现有变压器产品优化升级,实现非晶变压器铁芯自动剪切线、自动化真空浇注流水线、焊接自动化、喷涂流水线、总装配线自动化等升级改造及配套电网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及生产。推进甘肃倚银石化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线在线监测装置项目。
(2)加快照明器具及家用电器发展。依托启明星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主要生产无极灯、 一体化无极灯泡、LED灯泡、LED工矿灯、隧道灯具、草坪灯、环保节能型空调等照明器具。支持企业申请无极灯喇叭机切割装置、无极灯泡排气冷却装置、负离子无极灯、割管机玻璃管固定装置的专利。促进企业建成年产100万只高频无极灯建设项目。小家电、电器组工原件线上线下双模式运营。
(3)推动电线电缆升级换代。围绕白银有色长通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甘肃银泰长通电缆公司等支柱企业,主导生产35KW及以下交联电缆、10KW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500KW高导电率、高强度ACSR-GD-720/50铜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平行集数导线、核聚变绞缆、塑力缆、控制电缆,自控温加热电缆、阻燃耐火电缆、矿用电缆、橡套类电缆、电磁线及各种电器装备线缆等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着力提升各类电缆在国防建设、航天核能工程等高端项目建设中的使用率。支持“敦煌”牌系列电缆的批量生产、打造“省优”“国优”陇货精品。重点实现企业对适用于智能电网和特高压建设的特种电缆的生产、调整产品结构、引导电缆企业不断研发出科技含量高、高的附加价值的精尖产品。
(1)推进风电塔架产品升级改造。开展塔筒新材料、新结构的研究,提升风电塔筒的减震性和稳定能力,开发生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混凝土塔筒和下混上钢组合塔架,稳定1.5MW至2.0MW的中端市场,拓展2.0MW及以上风机塔架高端市场。建成风力塔架维护保养中心,加快对现有设备及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引进先进塔筒生产设备,提升公司数字化生产和智能生产能力。重点实现能承受压力的容器D级证书认证,齿轮箱、大型齿轮、电控等风电机组及零部件、变频控制管理系统、风电轴承等产品的国产化,着力提升甘肃国凯新能源装备公司离散型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2)加强风电叶片生产研发。以白银中科宇能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扩大2MW及以上风电叶片生产规模,采用叶根直径减小、不同长度叶尖段、叶片加长等措施,生产出能适应不同功率等级主机需求、适应不一样的风资源状况、缩短开发时间、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系列化风电叶片。 鼓励企业研发并应用高效率、低噪音的气动外形、叶片优化技术,先进翼型设计和仿真技术,优化叶片结构,提高叶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重点实现技术的更新和新产品的应用,推进重大技术革新。开发研究海上风电叶片,逐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力争2020年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
(3)延伸太阳能光伏、光热装备产业链。重点研发太阳能光伏支架、柔性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电池真空镀膜、太阳能多晶硅、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关键件等产品。大力支持引导甘肃国煜制造公司,推进光伏支架及电源组件项目及年产6万吨光伏支架项目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刘川工业园风电装备园区,在引进成套技术的基础上,推动我市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形成从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逆变器、光伏支架、控制系统等部件到光伏光热电站成套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满足洛克保温材料公司、甘肃新乐雅公司、恒大陶瓷公司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需求。形成完整的光伏发电产业链。
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交通运输装备、新能源装备、农机装备等,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形成完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智能、协同制造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模式。
1.推进矿用防爆电器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建设,煤矿机械再制造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年产1万吨镀锌铁丝及5千吨镀锌钢绞线加工建设项目。
2.推进新能源装备。重点实现压力容器D级证书认证,加快2.0MW超低风速叶片开发项目,研发太阳能光伏支架、柔性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电池真空镀膜、太阳能多晶硅、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关键件等产品。
3.推进中集华骏信息化+专用车智能制造技术改造项目。开发基于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管理需要的ERP集成管理系统(OA系统、ERP系统、HRMS系统、PDM/PLM系统、MPM系统、BOM系统、CRM系统、SCM系统、MES系统以及上述系统的集成应用)。
4.推进白银神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轻型载人机及无人机制造。发展对Calidus旋翼式载人飞机、SLA-GH520型无人机、SLA-GH582载人软翼飞行器、SLA-GH52型警用无人机等产品的生产制造。重点研发生产用于农业植保、测绘、航空摄影测量、电力巡线、矿业资源勘探的工业级无人机。
5、推进农机装备、电气机械及器材装备发展。推进产学研结合力度,到2025年,实现农机产品生产自动化、种类多样化、质量标准化和功能智能化。新建高压高效电机试验站,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电机高效再制造。
(二)新材料产业。依托白银原材料产业基础,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加大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端结构材料、锂电子电池正极材料等绿色低碳新材料。到2020年,培育2个左右省级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初步形成稀贵金属、聚氨酯、稀土新材料、碳纤维、氟化工等产业链完善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聚集发展。
1.新型有色金属材料。依托白银有色集团、白银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白银扎布耶锂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铜及铜合金新材料,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突破动力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型燃料电池、高储能密度锂电池、汽车专用磷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电池材料、镍钴锰三元氧化物正极材料,高性能球形氢氧化镍电池材料。到2020年,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
(1)推进电池材料及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支持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白银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白银扎布耶锂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研究突破动力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型燃料电池、高储能密度锂电池、汽车专用磷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电池材料、镍钴锰三元氧化物正极材料,高性能球形氢氧化镍电池材料,六氟磷酸锂等先进储能材料的研发。
(2)推进电工材料发展。依托白银有色集团和白银矿业研究院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高纯铜、白铜系列产品、高性能铜合金及其加工材等为方向,发展铜及铜合金新材料。实施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低温超导电缆、超微细电磁线、自粘复合漆包线、新型微晶铜铬电工材料等产业化项目,推进智能装备用超微线材研发中心建设及产能提升项目。
2.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光气化工、氟化工、氯碱化工、锂电化工、铬盐化工、煤化工六大产业链,在有机氟、钛白粉、重铬酸钠、对二甲苯、新型煤化工等产业实现突破,按照上游扩线、下游延链的思路,拓展化工产业链增值空间。到2020年,化工行业产值达到200亿、成为西北重要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含能材料生产研发及聚氨酯产业基地。
(1)建设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稀土新材料、碳纤维、氟化工、陶瓷、装备制造等园中园,将刘川工业园建设成为全市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新材料产业园。积极推进刘川氟化工产业基地,刘川工业集中区碳纤维产业园,氯碱化工产业基地建设。2018年,重点推进甘肃东方钛业年产10万吨钛白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白银昌元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重铬酸钠及配套清洁生产项目,2019年-2020年,重点推进白银中天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电子级超纯氟化锂二期项目。
(2)推进凹凸棒材料发展。依托白银凹凸研究院、白银丰宝农化科技有限公司和白银新九星农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推进凹凸棒石的工业化开发,构建“凹凸棒石+产业”体系,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化凹凸棒石在土壤改良治理、有机农业、戈壁农业、干燥吸附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开发石油钻井添加剂、干燥剂、吸附剂、抗菌剂、涂料等材料。
(3)碳纤维材料。以甘肃郝氏碳纤维公司为主导,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素及碳纤维复合热场材料、碳纤维复合芯输电导线以及碳纤维增强汽车零部件、风电叶片建筑补强材料等,打造国内重要的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工业基地,推进碳纤维应用示范园项目建设。
(4)氟化工新材料。以氟化工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实现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的转变,无机氟向电子级氟化工转变,氟化工向新能源电池产业转变。打造氟化氢为基础原料、以无水氢氟醇、电解质氟气为核心技术、以含氟精细化学品为重点的氟化工产业群。实现传统无机化工优势产业向精细有机氟化工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筹划组建锂电正极新材料产业联盟。
3.高端结构材料。重点发展铜及铜合金、铜基多元合金,铝基和铝合金等有色金属新材料,积极向轨道交通用铝、建筑铝型材、汽车轮毂、铝制车厢及集装箱、铝膜板、铝制换热器等终端产品延伸。到2020年,力争实现铜材加工量达到80万吨,铝材加工量达到300万吨,铜、铝初加工率达到100%、深加工率达到60%,形成铜铝合金及深加工产业链。
(1)推进铝铅锌及精深加工产业链。铝产业,引导鼓励煤电铝生产企业推进煤电铝一体化进程,促进铝铅锌等有色金属转化加工合金材,实现铝液就地转化、铝材100%就地初加工。加快发展铜铝、钛铜复合材料及高性能铜铬锆合金棒材等高端产品,进一步延展铝型材深加工产业链。铅锌产业,延伸发展铅基、锌基多元合金及超细高活性氧化锌粉、无汞锌粉、高纯锌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建设铅锌合金材料及铅锌粉体材料产业链。重点推动白银有色集团厂坝300万吨/年采选扩能工程,加快建设白银有色集团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等项目。
(2)提高铜材就地转化率。重点发展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精密铜管、电工专用铜杆、超微细电磁线、特种电缆等产品,提高铜材就地转化率。
(3)推进电解铝产业发展。以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华鹭铝业有限公司、甘肃中瑞铝业有限公司、甘肃宏达铝型材等核心企业为主体,扩大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产能规模,提高电解铝就地转化升值的能力,重点开发生产高性能铝板带、铝箔、铝挤压材、铝杆,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超高强高韧性铝合金管材、高铁配套铝合金、集装箱铝合金等工业型材,汽车铝合金轮毂、散热器、保险杠,建筑铝型材、铝模板等产品,实现“电解铝—铝合金及铝加工材—铝深加工制品”模式全产业链发展。
4.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发展稀土研磨、贮氢、永磁、发光、抛光等稀土功能材料,实现由生产稀土分离产品向生产高端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的转变。到2020年,力争形成20亿元产值的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产业链。
(1)推进稀土加工分离一体化改造工程。支持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加大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新产品和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超细稀土氧化物粉体材料、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制备、氧化钇透明陶瓷制备研发和高端白抛光粉生产工艺、LED氮化物荧光粉、稀土催化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依托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装备水平,推动钕铁硼磁性材料向稀土永磁电机延伸,稀土贮氢合金粉向镍氢动力电池延伸,镧铈类化合物产品向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延伸,高纯铈类化合物产品向纳米氧化铈、高端液晶抛光粉延伸,稀土发光材料和荧光材料向稀土LED荧光粉、稀土节能灯照明延伸,稀土化合物产品向稀土镁合金、稀土铝合金、记忆合金等高端材料延伸。重点实施高纯稀土金属及特种合金生产线项目、高效稀土催化剂生产线项目。
(2)开展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稀土磁性、催化、光功能等新材料的研究。瞄准国际新材料前沿,开展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稀土磁性、催化、光功能等新材料研究,突破一批国家亟需、引领未来发展的稀土新材料及绿色制备关键技术。加快发展高性能稀土磁性、储氢、晶体、发光、高频等新材料,提升稀土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保障能力,培育稀土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发挥稀土材料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对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5.陶瓷材料。做优做强陶瓷建材行业,整合各类资源,延伸发展色釉料、日用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等产品,构建陶土-高端陶瓷、矿石原料-水泥-水泥制品、石膏-建材制品、废渣原料-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借力陶瓷院士工作站的智力支持,组建陶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发展陶瓷企业集团,着力构建陶瓷生产示范区、陶瓷创意产业园区、陶瓷产业总部和陶瓷产业小镇,努力打造“西部陶都”。力争到2020年,传统建材产业提制增效取得明显进展,新型建材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10%以上,建材陶瓷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
(1)加大陶瓷功能材料研发。开发陶瓷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以及陶瓷高端产品生产技术。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疗、国防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急需的结构、功能陶瓷材料。重点突破陶瓷粉体及前驱体制备、烧结成型和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以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锆等为主的高温结构陶瓷以及新型无铅压电陶瓷、透波陶瓷、过滤陶瓷等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
(2)壮大陶瓷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白银新乐雅、甘肃恒大、白银陇烨、山川陶瓷、嘉华陶瓷、嘉鑫陶瓷、凯斯瓷业等骨干企业,针对性引进特种陶瓷,研发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等绿色建材,把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高技术陶瓷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展示、销售、配套服务一体的陶瓷产业链。
依托我市原材料产业基础,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加大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端结构材料、锂电子电池正极材料等绿色低碳新材料。
1.推进新型有色金属材料发展。依托白银有色集团、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白银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白银扎布耶锂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加快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吨电子级超纯氟化锂项目,智能装备用超微线材研发中心建设及产能提升项目。
2.支持甘肃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完成稀土加工分离一体化改造工程。加快智能制造暨ERP/MES/DCS系统集成项目之工业控制网络中心项目建设。加大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实现由稀土分离产品生产向高端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生产转变。
3.推进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端结构材料等新材料发展。重点发展光气化工、氟化工、氯碱化工、锂电化工、铬盐化工、煤化工六大产业链,建设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
4.推进增材制造(3D打印)应用示范。加快煤矿机械再制造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采用机器人和变位机等加工技术,结合3D打印、激光增材制造,建设适应不一样零部件的自动化修复技术,综合运用两种或多种再制造技术的复合再制造技术,建设煤矿机械零部件柔性生产线示范工程。
以园区化、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为重点,配套TDI生产,采用高新洁净煤转化技术,重点发展煤制合成气(合成氨、甲醇等)、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三大产业链。利用靖煤甘肃刘化有限责任公司煤化工项目,拓展煤制合成气、合成氨、甲醇等下游产品开发,做优做精煤化工系列产品。实现煤化工技术对煤的洁净高效合理利用,积极发展新型煤化工。
1.加快实施煤制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推进煤制合成气综合利用建设项目,采用洁净煤气化技术,逐步形成1套年产30万吨氨合成装置,1套年产15万吨浓硝酸装置(已建成),1套年产20万吨硝铵溶液装置(已建成),2套18万吨三元硝基复合肥装置(一套在建,一套新建),1套年产36万吨尿素装置(搬迁),1套年产20万吨乙二醇装置,1套年产8万吨低压甲醇装置(搬迁)。项目建成后年利润总额约5亿元,可新增就业约1400个,实现年销售收入约21亿元,年总利润约5亿元,将有效提高原煤产品附加值。
2.推进白银刘化工业园建设。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和先进技术,以甲醇、二甲醚、烯烃、双酚A、聚碳酸酯、醋酸、醋酐、煤基新燃料、天然气等煤化工产品为主导,积极论证开发终端煤化工优势产品,把煤炭资源转化为高效洁净的化工产品。通过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路径建设以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延伸发展原煤-煤干馏-焦炉气-综合利用、原煤-煤气化-甲醇-烯烃或芳烃及下游精深加工、原煤-煤气化-合成氨及下游、原煤-油煤共炼等产业链,推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相互耦合和协同发展,实现煤基多联产的循环化绿色发展格局。围绕千亿级煤电化冶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白银刘化工业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白银煤制芳烃产业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靖煤集团公司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煤制合成气(合成氨、甲醇等)、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三大产业链,推进项目建设。
煤制合成气产业链:利用靖煤甘肃刘化有限责任公司集团煤气化装置生产合成氨、甲醇,并为园区企业分质提纯合成气,副产物粉煤灰等可用于陶瓷建材等产业。以合成氨为原料,形成合成氨—硝酸—硝铵—硝基复合肥—硝酸盐产业链及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纯碱产业链等。
煤制芳烃产业链:利用煤制芳烃装置发展产业链,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甲醇合成-甲醇芳烃—对二甲苯,对二甲苯共计聚酯项目;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甲醇合成—甲醇芳烃—烷基化—甲苯,甲苯供给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做原料。
煤制乙二醇产业链:一氧化碳进行羟基化加氢精制得乙二醇、亚硝酸甲酯,乙二醇可用于聚酯项目。
一期建设内容:采用洁净煤气化技术建设一套年产30万吨煤制合成氨装置,搬迁年产36万吨尿素装置。
二期建设内容:采用洁净煤气化技术建设一套折合成氨30万吨/年的煤气化及气体净化装置,建设一套年产20万吨乙二醇装置(折合成氨24万吨/年),搬迁一套8万吨甲醇装置,并配套项目所需的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
(一)实施创新能力提升。抢抓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谋划设立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白银公司等重点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强与上海张江、天津滨海等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作,重点抓好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等研究中心建设,全力支持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加大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具有明确产业创新目标的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运行和激励机制,完善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相关行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二)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产业集中、技术输出、研究实践、循环利用、精准错位”的原则,以“一区六园”为平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重大项目引进、创新主体培育、创业人才集聚、创新平台建设为主线,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稀土新材料、碳纤维材料、光气化工等园中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引导产业出城入园,实现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衬。
白银高新区核心区主要布局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率先建成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研发平台集聚、开放合作交流、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区。银东工业园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精细化工产业园和现代工业物流园。银西工业园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城市综合体,建设成为生态型产业、新城和产域融合示范区。刘川工业园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碳纤维、新型铝型材、氟化工、光热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的新材料产业园。平川工业园重点发展陶瓷建材,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陶瓷研发制造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会宁工业园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轻纺服装、冷藏保鲜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成为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和明显地方特色的小杂粮、中药材加工运输基地。正路工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机械设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石油化工配套等产业,建设成为新型建材产业园。
配合部门:各县区政府、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环保局、各产业园区
(三)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程。开展新一轮基于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技术改造,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代替、物料搬用机械手、生产过程智能化,努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扩大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积极地推进宏达铝型材、天孚实业集团、容和集团等8家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与甘肃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智能改造,组织1户企业申报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举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对制造业重点企业管理层进行系统培训,开展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智能企业、工厂和车间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推广大数据和云制造平台,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设计、协同供应链管理、网络制造的集成应用,构建企业间高效协同的智能制造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体系。
(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完善现有园区和拓展园区发展规划,实施园区扩区增容工程,调整优化“一区六园”空间和产业布局,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建成白银高新区、银西工业园、平川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组织实施好亚行贷款刘川工业园、平川工业园南区、银西生态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配合部门:各县区政府、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各产业园区
(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积极参与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抓好优势特色产业走出去,开放平台建设等工作,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产业格局。依托“一区六园”,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上下游和关联产业配套协作,构建纵向连接、侧向配套的特色产业链,努力打造一批制造业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着力建设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白银公司公铁联运和鼎丰综合保税物流园平台为依托,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着力将白银打造成为服务甘肃、辐射西北、联通中西亚的工业物流集散中心。
(六)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制定《推进工业绿色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专项行动计划》,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强化对先进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协调服务,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目标责任,切实加以解决。制定年度《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方案》,建立重点项目库。每年遴选一批投资额5000万以上、十大生态产业集群发展龙头和关键节点示范项目,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项目责任清单。从项目前期、开工、资金、进度、质量、安全、环境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
配合部门:各县区政府、市发改委、市国土局、 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统计局、各产业园区
(一)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各相关单位要研究制定推动智能制造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具体推进措施,及时解决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同推进重点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围绕《白银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共同推进《白银市先进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建立《白银市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白银制造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与效果评估。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准入规范管理制度,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一窗受理、联审联批、证照分离等高效运转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开展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实施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市场化、法治化环境。发挥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行业自律发展。
配合部门:各县区政府、市科技局、市工信委、环保局、市商务局、市水务局、各产业园区
(三)强化财税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支持,整合现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产业链延伸、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做好税务咨询和服务,引导企业充分享受国家税收扶持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完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加大奖补力度,对建成国家级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给于奖励补助资金100万元,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给予奖励补助资金100万元。
配合部门:各县区政府、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各产业园区
(四)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信息对接清单和产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实现企业融资需求网上申请、即时汇总、分类整理、在线推荐,提高产融信息对接效率。落实好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创新,降低企业“过桥”融资成本。加强与证券公司合作,建立融资挂牌企业后备库,支持企业到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借助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或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增强再融资能力。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具备资金集中管理经验的大型公司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有效提高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运作效率,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为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合理配置的制造业人才保障体系。依托我市“归根”工程和已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加快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支持企业和高校建立一批“互联网+”制造业的实训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科研工作站。建立重点行业首席专家库,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对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
配合部门:市委组织部、各县区政府、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产业园区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推动全市制造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业绩突出、效益显著、社会贡献大的企业或企业主要负责人给予表彰,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有关条件和考核结果,可分别实施任期奖励、专项奖励、股票期权、科技成果入股、专利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也可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对获得表彰奖励的优秀企业家,在推荐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制造业企业从省外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在科研平台共享、职称晋升、科研补贴、兼职兼薪、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和便利服务。
配合部门:市委组织部、各县区政府、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产业园区
附件:白银市先进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表(2018-2020)
版权所有:亚洲雷火官网入口-雷火官方网站上 粤ICP备20005664号
友情链接:雷火官网入口
亚洲雷火官网
雷火官方网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