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型X系列伺服电机
“坑爹”的股份支付费用
来源:军品伺服    发布时间:2023-11-14 21:07:37

  自九阳股份于2018年5月5日披露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修订稿中仅针对摊销成本进行修正之后,小编一直在尝试着“感同身受”此修正事项披露时九阳股份董事长和董秘的感受,于是乎开始思考“中国式”股份支付费用计提与计算方式的“合理性”,越研究越发现——竟然如此“坑爹”!究竟怎么个“坑爹”法呢?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份支付费用计提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包括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标准虽有,实际中又如何解读呢?从股权激励实施历史长河中的计提案例来看,似乎计提口径或计算方式存在着“摇摆不定”的现象,尤其是对于限制性股票的股份支付费用计提方式。股票期权公允市价的计算广泛使用国际通行的Black-Scholes模型(以下简称“BS模型”),几无争议,在此不做讨论,所以,小编探讨的只是限制性股票“坑爹”的股份支付费用计提。在整理统计了自2006年至今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市场实践数据之后,小编发现以下三点:

  ①对限制性股票公允市价与股份支付费用的计算中,市场实践主要采取了如下两种计算方式——差价算法与基于BS模型的创新式算法;

  ②2006年至2011年间基本采用差价算法,2011年之后基于BS模型的创新式算法逐渐变成市场主流算法;

  ③2017年开始,某些区域开始强制规定只可以使用差价算法,其他区域使用哪种算法“看心情”。

  “存在即合理”,那么,历史如此演变发展的原因到底为何?差价算法与基于BS模型的创新式算法的差别何在?哪种更具合理性或更“坑爹”呢?

  差价算法的计算较为简单粗暴,即如九阳股份的修正公告中所示:限制性股票的公允市价=授予日收盘价,限制性股票的单位成本=限制性股票的公允市价-授予价格。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审议董事会(确定授予价格)与授予董事会期间,在公司股票价格未发生较动的前提下,每股限制性股票需摊销的成本基本等于市价的一半。但是差价算法有其局限性,差价算法计算公式中,未来市场波动、公司股票价格波动,以及波动幅度与激励计划有效期联动所导致的放大倍数对股价的影响等因素均未考虑在内。

  实际上,差价算法与现实情形相匹配的前提是公司在授予日以及未来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股价均保持恒定不变,显然这种假设难以实现。为满足会计中最佳估计的原则,理应参考借鉴股票期权公允市价计量相类似的模型,即最大限度地考虑例如“ 激励计划有效期”、“ 全市场波动率”、“ 公司股票价格波动率”、“ 市场无风险利率(反应社会整体收益率)”等因素叠加对未来激励对象预期出售限制性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金额的影响。激励对象未来出售限制性股票的价格得到了最佳估计,则公司承担的以权益工具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才能得到准确计量。

  回观小编一开始关注到的九阳股份案例,感同身受后,小编感觉其董事长与董秘应该是非常扎心的。激励计划草案中没有采用差价算法的股份支付费用为4837.61万元,修正后的草案修订稿中使用差价算法计算的股份支付费用为8174.93万元,增加了3300余万元。可是就因为差价算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股价的波动性,时至今日,九阳股份当期限制性股票的每股公允市价只剩下13.91元(截止2018年11月9日),对应的股份支付费用不过6454.94万元。可怜九阳股份当时计提了那么多费用,冲抵了公司报表利润,此刻其董事长的心应该是拔凉拔凉的。万幸九阳股份使用回购的股份作为股权激励的股份来源,授予价格仅1元/股,若是进行定向增发,授予价格通常为市价的一半,那么在如此剧烈的证券交易市场股价波动情形下,每股公允市价跌成负值也不足为奇。

  九阳股份的每股公允市价所幸未跌成负值,然而在实践案例中有些公司并未能幸免。鉴于2017年北京证监局要求辖区内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一定要使用差价算法计算股份支付费用,小编选取了北京证监局辖区内于2017年公告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且于2017年12月31日完成授予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与验证数据样本。

  在2017年股灾的大环境影响下,由于差价算法绝对没考虑未来市场股价的波动性,股灾发生后,很多公司发生股价严重下挫的情况,此时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授予日收盘价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与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市价计算得出的股份支付费用存在严重偏差。这种偏差不仅不足以满足会计中最佳估计的原则,而且导致上市公司股份支付费用摊销“ 虚高”,影响报表利润,更进一步挫伤了本就不景气的长期资金市场中投资者的信心。

  基于研究与数据验证样本,通过授予日收盘结合差价算法计算得出的股份支付费用与资产负债表日市价得出的实际股份支付费用之间的偏离度,得出如下具体情况:

  注:① 以上股价均已做‘后复权’处理,以保证与授予日股价的可比性;②每股公允市价相对偏差=2018年11月9日日每股公允市价/授予公告中的每股公允价值。

  从表格中能够准确的看出,满足2017年公告草案且完成授予条件的北京地区上市公司共6家,其中三家公司采用了‘高管模型+非高管差价计提’,1家基于BS模型计提,1家完全使用差价计提,1家未披露详细工具。

  每股公允市价偏差意味着用于换取员工劳动的股份真实价值与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之比,比值越接近正数1,则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值越贴近事实发生。其中早期尚能使用基于BS模型创新式算法进行成本摊销的星网宇达,虽然其股价累计跌幅达61.12%,超过了表格中其他所有上市公司,但每股公允市价偏差仅为-0.24。思特奇作为样本中唯一一家全部使用差价计提的上市公司,虽然其股价累计跌幅在案例中仅排名第四位,但是其每股公允市价偏差达到了-2.43,为偏离度之最。同时,新晨科技、中特股份、科蓝软件这三家部分使用基于BS模型的高管模型进行成本摊销的案例中,每股公允市价偏差处于全部使用差价计提与完全使用基于BS模型创新式算法进行成本摊销的两个极端值之间。“坑”,貌似出现了。

  综上可见,基于BS模型创新式算法进行股份支付费用的计提,在充分且合理考虑市场整体波动性、板块波动性、个股自身波动性以及市场整体收益率等前提下,更为贴近未来股价走势,从而使得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与实际发生值越贴近,满足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准确的原则。

  虽然小编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但是能从中看出一些规律:相对于直接差价计提,BS模型的嵌入式算法将提高授予日股份支付费用估计的准确度,然而基于BS模型的创新式算法在限制性股票的股份支付费用计算应用中尚存在一定争议。那么,是不是能够在参数选取、模型要素等方面做优化?同时,是不是能够从计算方式合理性、历史延续性与可靠性等角度进行完善?是不是能够多角度多方一同探讨,从政策角度完善化,让股份支付费用不再是“坑爹”的股份支付费用?


版权所有:亚洲雷火官网入口-雷火官方网站上   粤ICP备20005664号
友情链接:雷火官网入口 亚洲雷火官网 雷火官方网站上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